駐村環境藝術工作坊
自然與人,彼此有交互影響的循環關係;大自然造就了每一個地方的景觀特色,無形之中也左右了我們的生活型態、思想方式和審美觀念,自然材質和造形沒有一定的規則可循,這一次讓我們一起踏入台灣花蓮的海岸潮間帶尋找律動中的靈感,工作坊的重點還是回到原初的觀察到體會,進一步思考創作的形式,實驗與研究創作技法,感受海洋文化的脈動,與會這種自然有機創作模式。
Good Underground
Home創作
自然與人,彼此有交互影響的循環關係;大自然造就了每一個地方的景觀特色,無形之中也左右了我們的生活型態、思想方式和審美觀念,自然材質和造形沒有一定的規則可循,這一次讓我們一起踏入台灣花蓮的海岸潮間帶尋找律動中的靈感,工作坊的重點還是回到原初的觀察到體會,進一步思考創作的形式,實驗與研究創作技法,感受海洋文化的脈動,與會這種自然有機創作模式。
由留學英國並取得藝術創作博士的藝術家──田名璋老師帶領授課,工作坊主要為三天的授課課程、實習與創作,並外加一天的佈展和三天的成果發表。
影像創作的密集課程讓學員對影像創作有初步的認識,並在走訪花蓮街區的過程中看到更多花蓮不一樣的面貌,進而激發創作靈感,用影像詮釋出不同的花蓮面向。
歡迎有興趣的朋友來參與,無論有無基礎,相信都可以從中學習影像創作之道。
自然與人,彼此有交互影響的循環關係;大自然造就了每一個地方的景觀特色,無形之中也左右了我們的生活型態、思想方式和審美觀念,自然材質和造形沒有一定的規則可循,這一次讓我們一起踏入台灣花蓮的海岸潮間帶尋找律動中的靈感,工作坊的重點還是回到原初的觀察到體會,進一步思考創作的形式,實驗與研究創作技法,感受海洋文化的脈動,與會這種自然有機創作模式。
對現今的創作者而言,拍照(image-taking)與造像(image-making)可能已不再是一件難事。更大的挑戰或許是如何在影像之海的今日,析理出影像的脈絡及其與自身創作的關係,從而創發新的觀點與價值。本次座談將以「想像之所」(Becoming/Taiwanese) 展覽為例,講述從一開始創作概念的形成、拍攝計畫的執行、展呈方式的思考的整體動態過程。
身在花蓮是否常苦無場所可以發表自己的創作?
來!好地下藝術空間給你舞台!
十九世紀法國文學家愛米麗‧佐拉(Emile Zola)曾說:「在我看來,某個東西你不把它拍下來就不能說你見過。」攝影對於現代知識建構的重要性及其面向之廣遠遠大過我們自己上網搜尋所能得到。在網路與手機攝影的興起,照片的生產與流通是前所未有的大量,人人都是影像的生產者。
/*! elementor - v3.6.5 - 27-04-2022 */ .elementor-widget-image-carousel .swiper-container{position:static}.elementor-widget-image-carousel .swiper-container .swiper-slide figure{line-height:inherit}.elementor-widget-image-carousel .swiper-slide{text-align
胎兒還未問世已有聽覺,臨終者聽覺最後離世,人用感官走進世界,聽覺開先鋒如是來,是聲音開啟了世界的門戶。
如果你說靜音,是指聲音設備,但世界不曾安靜無聲,聲音大小是參考值不是絕對值,如果你有打坐的經驗,你會發現聲音可以細細分辨,可以心靜去聽聲音的方位、長短和來去,說大自然如交響詩,世界是共鳴場,宇宙是大音箱,一點也不為過。
水滋養萬物,而萬物像水一樣流轉。
作品名為「水哪裡去了?」,一方面回應當地曾經存在的湧泉歷史,另外,也試圖藉由水的路徑回看我們這塊土地,由水脈的自然規律訴說著這塊土地上的故事。看見漫流於時間長河中也無法沖淡的歷史事實。我創造了花蓮市閒置空間的湧泉戶外雕塑裝置作品,以及磯崎海灘的大地藝術作品,以此回應新城山巨坑的事實。試圖描繪我們現在所處環境的真實面貌。
而那被掩蓋的聲音,如地下蓄積已久竄出的泉水,在這殘破的面頰上湧出,流淌在這冰冷的土地上。這是自然的規律,也是我們生活的真實反應。
身體作為日常主體向外交織的媒介,是知覺產生所依賴的集體脈絡器官,亦是意識判斷的參考對象,而身體感正是當中身體變異不變的身體感受。
誠如梅洛龐蒂,我們從未停止生活在知覺的世界中,卻在理性上超越了世界,這類超越其實是種否定,我們異化為一種類機械式的身體模式,以被動式接受的先驗存有模式中斷了作為主體主動實踐的身體參與,亦即處於僵化的、被動的、有悖於身體圖示的意向性身體狀態。
空間拚圖是一個當觀者與作品互動下才成立的特殊積極場域,在觀眾透過身體與他不斷的互動,去觸發隨機部署在空間中的燈管,同時光也成為使身體在空間中不停移動的本源,透過光和觀眾的移動軌跡構築出空間的向量維度。另一方面,是反思身體在規律的日常生活下變成呆滯的、消極的身體,意圖透過這件作品活化身體的直覺能動,實驗集體身體大於集體理性的可能性。